農曆二月十五|釋迦牟尼佛涅槃日🍃

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


農曆二月十五|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佛陀於拘尸那羅城的娑羅雙樹下,頭部向北,右脇偃臥,兩足相累入滅

1、涅槃的意義


農曆二月十五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,什麼是涅槃?涅槃是印度話,舊譯為滅度,新譯為圓寂。

滅度,滅是滅除貪瞋痴等煩惱習氣;度是度脫六道生死輪迴。

就好像開水不再沸騰,燒紅的鐵球徹底冷卻。佛在《雜阿含經》裡說,證得涅槃是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不受後有」,不受後有就是不會再轉世投胎,諸苦永寂。因為六道皆苦,苦是因為我們無法止息自己的欲貪與渴愛,所以有種種造作,有種種苦受。

2、為什麼修行


修行是為了趨向涅槃,為了永遠的離苦。

佛陀開示,人死後再出生為人的概率非常少,就像指甲裡的泥土相對於大地的泥土,機會微乎其微,而大部分人在這一期身壞命終之後,會轉投四不善道。常常聽到一句話,四惡道是我們的家,我們生而為人,可能只是出來放個短暫的假期,說的就是這個現象。人生不過百年,但在四不善道,尤其是地獄,一期生命大都以萬年、億年計算,這樣一比較,來到人間確實就像打個小盹一樣,一溜煙就沒了。可要知道,來人間這一趟,不知是自己多少個過去世努力積累的善業才換來的福報,所以要知道珍惜。

如果人生僅此一世,沒有輪迴,人死如燈滅,那就沒有修行的必要。如果人生不止一世,輪迴真實,四惡道容易去,那就應當要警省,抓緊時間修行。我們不該為了今生的享樂製造種種不善業,虛度寶貴的光陰,延長未來在四惡道的時間,這是沒有智慧的表現。

3、生活中如何修行


(1) 總是保持覺知
了知自己的身心狀態,以及對自己所處情境保持清醒不迷糊。以五戒十善為標準,照看自己的起心動念,約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提升自己心的品質。

(2) 保持無常想
無常意味著變動、損失與滅亡,同時也意味著機會與重生。不論我們抗拒或喜歡,無常是緣起下的必然。如果我們不能時時保持無常想的警覺,那麼六根接觸六境時就難如理作意。

(3) 保持無我想
無常故無我,如果我們能時時保持無我想的警覺,乃至非我所想的警覺,尤其是能不主宰,則能遠離強制、專斷、獨裁與執取,保持柔和、從容、尊重多元與放手。

(4) 學習觀察因緣
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它的因緣條件,因緣條件變化了,事情也就跟著變化,可以說,世間中因緣最大。日常生活中,如果我們能時時保持觀察因緣,就能更深刻的體會無常、無我,隨順無常、無我。心清淨平等,事上就能隨緣放下。

(5) 學會轉念
凡事換個角度想,往好的方向想、往樂觀的方向想、往無爭的方向想、從對方的角度想、從其他可能解決問題的方向想,以轉念來避免引發種種貪瞋痴等不善念。

做為佛弟子,我們緬懷佛陀的時候,也要遵從佛陀的教導,不辜負自己這一期生命和珍惜聞法的機緣,利用這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。既能從當下的貪瞋痴等諸苦中解脫出來,更為趨向涅槃打下堅實穩固的基礎。

祝願每一位佛弟子都能通過正確的修行路徑,最終走向涅槃寂靜,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

影片來源:出自 佛教動畫網上看Buddhism Animation

推薦閱讀: 諸佛菩薩聖誕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