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原文

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
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
我憶往昔,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;
十二如來,相繼一劫。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;
彼佛教我,念佛三昧。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
一人專忘;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
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;
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
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;
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
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
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;
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;
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
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;
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
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;
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」

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(三稱)

南無阿彌多婆夜.哆他伽多夜.哆地夜他.阿彌利都婆毗.阿彌利哆.悉耽婆毗.阿彌利哆.毗迦蘭帝.阿彌利哆.毗迦蘭多.伽彌膩.伽伽那.枳多迦利.娑婆訶。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解

主法和尚解

我們念佛時,要時刻專注,不讓妄念進來。凡夫心,平常有二種常見的煩惱:一是「惛沉」﹙指身心沉迷、昏昧、沉鬱、鈍感、頑迷而喪失進取、積極活動之精神作用﹚;二是「掉舉」﹙指心浮動不安之精神作用﹚。

如能以正精進觀察呼吸、念佛,修行就容易產生功效,達到一心不亂。若言念佛,如何才能成就「念佛三昧」呢?今就以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〉提供大家作參考,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座下一位菩薩,本章出自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其中一章。

我們知道西方有三聖,即是「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」三位聖者。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,觀世音、大勢至二菩薩為阿彌陀佛之脅侍,輔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,此一佛二菩薩,世稱西方三聖。《觀世音菩薩授記經》:「西方過此億百千剎,有世界名安樂,其國有佛,號阿彌陀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,今現在說法,彼有菩薩,一名觀世音,二名得大勢。」佛菩薩無不希望一切眾生,稱念其名號,發願回歸淨土。以下我們就諦聽菩薩告訴我們如何修行念佛,一心不亂,歸向淨土。

文中菩薩如是說:
大勢至菩薩與他一起修行的同道,包括五十二階位各級的菩薩,從座位站起來,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前頂禮,接著大勢至菩薩向佛表白說:我回憶過去,有如恆河沙數的無量劫以前,有一尊佛出現世間,他的名號稱為「無量光佛」。在那一劫時間連無量光佛在內,就有十二尊佛相繼出現。最後出現的佛,名號為「超日月光佛」。

那十二尊佛都在教我如何念佛,達到「念佛三昧」,也就是念到一心不亂,此屬於正定,心中只有佛號而沒有其它妄念。

佛與眾生的關係,正好比有兩個人,一人很想念另一個,而另一人卻沒有把對方放在心上而忘記。這兩個人就算是相逢,也如同沒有相逢,就算是相見,又好像沒有見面一樣。如果二人彼此想念至深,不是表面而已,生生世世如影隨行,不會分離那樣。

十方一切如來憐惜眾生,如一位母親在思念孩子一樣,要是孩子離開家裡,去很遙遠的地方,媽媽日夜想念又有什麼用呢?意思是說,我們修行念佛,真的有在憶佛、念佛嗎?佛在憶念眾生,而我們有在憶念佛嗎?

假若孩子思念母親,如同母親思念兒女一樣,生生世世母女都不會離開。若是眾生的心一直想佛、念佛,那麼現在或者將來因為心念的專注,將來必定能夠見佛。 不僅如此,我們若以此心來念佛,就與成佛不會太遙遠,只要與佛號聲融合,就是念佛聲即我,我即念佛聲,當下已泯滅有能念(人)、所念(佛名)之我、法二執,倘若以此方法行持,自能心開意解,深明佛意。

猶如一人將香料塗抹在身上一樣,因為常常塗抹,所以身上就自然散發著香味,這就稱名為「香光莊嚴」。就像我們常於佛前點檀香,佛堂就有檀香味。因此,我們修行佛法,也要多聞熏習,佛法才容易入心,可謂「有佛法就有辦法」。假若時時聽聞佛理,熏習佛法善種,即不易忘記聖人所言。

大勢至菩薩自說在因地修行,就是以一顆專心念佛的心證入不生不滅的境界,而現在來到五濁世界,正是要來娑婆世界接引念佛的人歸向淨土。此時,世尊問大勢至菩薩,如何達到圓滿通達的境界?菩薩說:他無選擇其它,只是都攝六根 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,時時保持淨念,讓它不間斷,以達到一心不亂,這就是無上的法門了。 誠如明代高僧憨山大師所云:「凡念佛時,先將自己胸中雜亂念頭一齊放下,放到無可放處,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,歷歷分明,心中不斷,如線貫珠;又如箭筈相拄,中間無一毫空隙處。如此著力靠定,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,日用動靜,不雜不亂,夢寐如一,念到臨命終時,一心不亂,便是超生淨土之時也。」修行應收攝六根,常聞糾察師父說:眼睛收好,不隨意看,意指觀察內心,安住功夫,不令向外。

我們修行功夫尚未到家,煩惱無數,心好向外攀緣,以致產生煩惱,束縛身心,無法解脫,故應善護六根,使念頭清淨,無有間斷,此即「淨念相繼」,可達一心不亂,入三摩地 (正定)開顯佛慧,此即大乘圓滿之法。

我們有善根聽到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〉的殊勝法門,應善護六根門頭,使其離相、無住,心唯有清淨才能修行解脫。修行應證得法無我,方能解脫。而我們為什麼會痛苦,誰在痛苦,要仔細觀察,有沒有真實的我及痛苦可得?是「前念」的我,或是「今念」 (現前心)的我,還是「後念」的我。

若說「前念」的我在受苦,他已成為過去;若說「今念」的我在受苦,他已馬上成為過去;若說「後念」的我在受苦,還尚未來到。眾生心念生住異滅,剎那不住,我們執著有一個在受苦、生死輪迴的自我,並非真實存在。若能契入無生,即可順入涅槃寂靜。莫懷疑!就中道實相理地而言,輪迴即涅槃。若要說有一實我在輪迴?請問是誰在輪迴?若能契會本性,瞬間即可進入無我,能肯定,眾生即佛。

佛者,覺也!乃「覺悟真理者之意。亦即具足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,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」。

我們念佛修行,應正見佛法,正知警覺,令心了了分明無所住,使念佛達到「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」的心境。誠如明代高僧,蕅益大師所云:「念佛法門,別無奇特,只深信力行為要耳。佛云:『若人但念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禪。』天臺云:『四種三昧,同名念佛;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。』雲棲云:『一句阿彌陀佛,該羅八教,圓攝五宗。』可惜今人,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,謂愚夫愚婦工夫。所以,信既不深,行亦不力,終日悠悠,淨功莫克。

設有巧設方便,欲深明此三昧者,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;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,本自離過絕非,不消作意離絕。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,亦本自超情離計,何勞說妙談玄?只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,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、三萬,以決定不缺為准。畢此一生,誓無變改。若不得往生者,三世諸佛便為誑語。

一得往生,永無退轉。種種法門,咸得現前。切忌今日張三,明日李四;遇教下人,又思尋章摘句;遇宗門人,又思參究問答;遇持律人,又思搭衣用缽。此則頭頭不了,帳帳不清。

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,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,都在裏許;千七百公案,向上機關,亦在裡許;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三聚淨戒,亦在裡許。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佈施;真能念佛,不復起貪 瞋癡,即大持戒;真能念佛,不計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;真能念佛,不稍間斷夾雜,即大精進;真能念佛,不復妄想馳逐,即大禪定;真能念佛,不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

試自簡點:若身心世界,猶未放下;貪瞋癡念,猶自現起;是非人我,猶自掛懷;間斷夾雜,猶未除盡;妄想馳逐,猶未永滅;種種他歧,猶能惑志;便不為真念佛也。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,亦無他術,最初下手,須用數珠,記得分明,刻定課程,決定無缺;久久純熟,不念自念,然後記數亦得,不記亦得。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,要不著相,要學圓融自在,總是信不深,行不力。饒你講得十二分教,下得千七百轉語,皆是生死岸邊事。臨命終時,決用不著。珍重!」

諸位,念佛想成就三昧必須精進,有一分耕耘,就有一分收穫。我們大家繼續念佛!



大勢至菩薩簡介

大勢至菩薩,梵語稱「摩訶那鉢」,是西方極樂世界之主阿彌陀佛的脅侍之一,與阿彌陀佛還有同爲脅侍的觀世音菩薩一起被稱爲西方三聖。八大菩薩之一,因以念佛修行證果,被淨土宗奉為法界初祖,是與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齊名的大菩薩。大大勢至菩薩造像多樣,或有持貝葉經、持如意者,但最多者是手持蓮花,頭戴天冠,而天冠中有一寶瓶。

《悲華經》中曾這樣記載:過去有個轉輪聖王,他的四個兒子分別爲四個太子,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,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,三太子是文殊菩薩,四太子是普賢菩薩。後來這個轉輪聖王修行成佛,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就成爲了父親的左右脅侍。

自《觀無量壽經》說,大勢至菩薩的身形大小與觀世音菩薩基本相同。全身散發着紫金色的光,這耀眼的光能照亮十方世界,可以讓有緣衆生親自看見。所以大勢至菩薩也被稱做無量光菩薩。因爲就連他一個毛孔裏所散發出來的光,能都照耀整個十方世界的土地。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光一樣,遍照一切衆生,而大勢至菩薩的光是智慧的光,具有使衆生脫離三途之苦的力量,因此大勢至菩薩之所以叫這個名號,意思就是智慧的大勢遍至十方。

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光明遍照世間衆生,使衆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,得無上威力,威勢自在。因此,大勢至菩薩被稱爲是光明智慧第一,所到之處天地震動,保護衆生,免受邪魔迫害。

念大勢至菩薩心咒能開啓智慧之光,使行者在修行道路上一帆風順,使有情衆生吉祥如意,佛光永照,化煞化凶,光明遍照。隨佛光道路勇猛精進,發揮本有的一切智慧,圓成佛道。

迴向文

願以此功德。莊嚴佛淨土。
上報四重恩。下濟三途苦。
若有見聞者。悉發菩提心。
盡此一報身。同生極樂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