獻香與叩首–拜佛的真義

獻香與叩首–拜佛的真義

目錄



去過寺廟的人,
都會發現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,

眾人燒香,皆有所求,

窮問富,
富問路,
有富有路問劫數。
可是不管哪一本經書,
句句都是在勸我們要放下。
在濟南的興國禪寺,
有一副石刻對聯:
暮鼓晨鐘,驚醒世間名利客,
經聲佛號,喚回苦海夢迷人。

其實,
大部分人到寺院,
拜的都不是佛,
而是自己的欲望。
沒有得到的,想得到,
得到的又怕失去,想要留住,
這都是欲望。
山是山,海是海,
只有自己最精彩。

人心本無累,
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,
生活本不苦,

苦的是我們欲望太多。
v
繁華三千,看淡即是浮雲,
煩惱無數,想開就是晴天,
我們去寺廟的真正意義,
不應該是去求名利,

而是靜心,修心,觀自在。


一、拜佛的動機--可分二種

第一種:迷信之人,求福求壽,求功名、求賺錢。

人云亦云,人拜亦拜,哪裡靈驗就往哪裡去拜,卻完全不從己之修身立德做起。城隍廟關聖帝君詩曰:「千秋千秋,吾心甚憂!紅圓龜粿,牲禮大付;黎園演奏,見吾就求。穿是軟軟綢綢,求是求福求壽;有德沒德,不知來由。吾若助爾,豈不是助惡順流,爾若行善,吾必庇佑!」

五祖弘忍大師慈示:「世人終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,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」

這一類人,或貪、或癡,不明拜佛之真義。只知向外求取,而不知要求自己,一念無明,六道輪迴即現眼前。

第二種:正信之人,有正知見,他們懂得修身養性,要求自己,不做違背良心之事,求神拜佛是為了效法其行誼,以成就自我。

濟公活佛慈悲:「內不離自性,外不背佛行,一切合乎天理,一切不違背良心,那才是真正尊敬仙佛啊!」

憨山大師云:「拜佛容易敬佛難,意不虔誠總是閒;五體投地空費力,骷髏磕破也徒然。」

這一類人,相信人性本善而努力修身,盡己本分;相信因果,卻不談怪力亂神;他們效法聖賢仙佛的榜樣,濟世渡人;祈求聖賢仙佛的助力加被,以自覺覺他。為的是幫助眾生都能脱離苦海,超凡入聖。

二、拜佛的真義

(一)一般人拜佛

一般人去廟裡拜拜,差不多都是求身體健康、事業順利、考試高中,求福求壽求平安。

有位媽媽,每到一處寺廟,一定會求神明保佑他的兒子平安健康,她兒子機車車頭都掛滿了媽媽求回來的平安符,有三太子的啦!關聖帝君的啦!媽祖婆的啦!但是很不幸,有天她的兒子出車禍了,這位媽媽很傷心,向神明哭訴説:「神阿!枉費我那麼誠心來拜,你們都沒來保佑我的孩子,我兒子出事前也沒給我托夢提醒一下,拜你們何用?」因為這位媽媽傷心過度哭累了,就睡著了,所以眾神明才有機會來給她托夢。

頭一位神明説:「這位弟子啊!你的公子,機車騎太快了,追不到啊!」

另一位神明説:「弟子啊!我想要托夢給你,但是你的腦海内沒有我們的存在,所以無法來給你托夢提醒。」

第三位神明説:「當初你只要專心誠意拜一尊神明就好,因為你求那麽多神明,眾神明都很有修為,不敢貪功德,所以在那裡研究,推選誰下去救你兒子時,已經來不及了。這故事聽起來好笑,但一般人拜佛就是這樣,所以收驚、補運、改運、祭煞等等的很多很多。

(二)拜佛的真義

拜佛是要學習仙佛的慈悲,愛人助人,要改變自己的脾氣毛病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跟諸天仙佛一樣的良心本性,佛家稱做佛性,明師一指是點這個,所以我們求道拜佛就是要來「觀照覺察」「恢復本性」,要從自身的修養做起,而不是向外求神明佛祖的保佑,如果自身貪婪自私,損人利己,神明佛祖還會保佑嗎?

拜佛還有個非常重要的觀念,就是要「正信因果」。我們今生一切的「遭遇」,都是前世造的「因」所得的「果」;今生所有的心念、思想、言行,也造下了「後世的因」,所以我們拜佛就是要來造善因、得善果。

想要求福嗎?那就要多布施,廣結善緣。有句話説:「施比受更有福。」像法會時有很多前賢布施水果、金錢;有的布施時間來這裡陪伴道親聽課;布施力量去廚房煮飯做菜、打掃佛堂、廁所,這都是布施,都在廣結善緣,這就是種福田,才是真正的補運!

想要求壽嗎?那就要多放生。放生最好之方法就是素食,清口素食就是長壽又健康的秘訣,當下就斬斷了與這些動物結的命債。現代人油腥吃太多,體内不環保,高血壓、糖尿病、痛風等各種文明病都出來了,吃到高血壓才來降血壓;吃到肥胖才來減肥,豈不麻煩?有人説:「你們吃素的還不是會得高血壓。」其實這很正常,只是比例比較少。好比説開賓士車,就不會出車禍嗎?不是,只能説賓士車比較堅固,萬一撞到比較不嚴重。所以清口茹素,總比大魚大肉來得健康長壽。

想要求平安嗎?你就要禁絕是非、謙恭有禮,還要言行合理。不要一不順心,三字經就罵出來,還要跟人打架,怎麼會平安?心情不好,就怨天怪地,罵大人、打小孩,家裡怎麼會平安?所以説要求平安,得先從自己的脾氣毛病改起,一定要禁絕是非,多説好話,修身養性,待人謙恭,自然人見人愛,得人幫助,才能得天助。

若要求智慧,就必須博學多聞,多看經書、有智慧的書,所謂開卷有益。每次聯考都有很多人跑去拜文昌公、拜孔子,去抽牛毛,説那個是智慧毛,都希望能上榜,能更加聰明有智慧,這是俗語説的:「臨時抱佛腳。」再看看各區都有小天使班、讀經的孩子,從小就廣學多聞,展現出靈敏的反應,沉穩的言談,氣質風度特別不一樣,這就是多讀聖賢經典的效果。

所以説我們要求福、求壽、求平安、求智慧,一定要種善因,要有正念,上天才會助我們,保佑我們;人們也會感覺你的誠懇善良,自然會幫助我們;最重要的是自己先要修身立德,多結善緣。所以「事事正信因果,時時心存感恩。」才能自助、人助、天助。

(三)拜佛在覺悟

我們都説拜佛、拜佛,那麼「佛」是什麼?佛是外來語,譯為「覺者」,六祖説:「自性若悟,眾生是佛;自性若迷,佛是眾生。」關鍵在我們是否覺悟。今天來拜佛,了解因果,明白什麼是正信,什麼是迷信,更進一步來學佛。

聖賢説:「是真佛只論綱常」,綱常是什麼?「敬天地、禮神明、愛國忠事、敦品崇禮、孝父母,重師尊、信朋友、和相鄰、改惡向善」,這裡頭有孝、悌、慈,有忠、信、義,就是人道,「人道是佛道的基礎;佛道是人道的圓滿。」因此六祖惠能大師説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」要成就佛道,需在人世間生活中來鍛煉,看看哪位仙佛菩薩、聖人賢哲不是盡孝、盡忠、盡義來成就的呢?舜帝的大孝,關聖帝君的忠義,觀世音菩薩的慈悲……,這就是一貫道的宗旨,人道成,佛道就成。

三、拜佛的好處

我們拜佛叩首,其實是在拜自己的命,人一叩,合起來就是「命」字。所以説拜拜在拜誰?拜自己的慧命啊,所以才説拜佛愈拜心愈清,愈拜智慧愈高,愈拜生命愈落實,因為道是真、理是真、天命是真,只要你誠心,人人皆可感應得到。以前我們可能不知道,我們的生命是這麼有價值。今天求道了,常常到佛堂叩首禮拜懺悔,洗淨我們的心靈,使生命更有内涵,藉著叩首讓人回歸佛性,道樣拜佛就有意義,這就是拜佛的第一個好處。

其次,拜佛叩首可以讓身體健康,因為我們在叩首的時候,跪在拜墊上,身體成彎弓狀,一叩再叩這樣拜,無形中會去拉動脊椎骨,這樣脊椎骨就柔軟了。另外我們這樣叩首,手指在拜墊上運動,無形中就剌激到腦下垂體,免疫系統就跟著強化。這是拜佛的第二個好處。

第三個好處,拜佛可以開啓我們的智慧,遠離執著、煩惱這些不好的念頭。念頭的正確很重要,當執著煩惱時,我們的念頭能不能轉一下,我們隨時隨地都要注意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,因為心念會形成思想態度,會影響言語行動,會變成習慣個性,就會造成自己的命運,所以心念思想很重要。有本短篇小説叫《最後的一片葉子》,描寫一位女畫家,因村人一個一個染肺炎去世,如窗外老樹的枯葉,一片片掉落,所以見景傷情,臥病不起。那時正值寒冬,孤單的老樹只剩下最後一片葉子,女畫家心想:這最後一片葉子就像我,當它掉落時,就是我生命結束的時候了。所以每天睜開眼睛,就先去注意那片葉子。她的朋友知道這種情形之後,非常憂心,在一次與鄰居老畫家的閒談之中,老畫家便在心底暗下決定,要完成他此生最偉大的畫作,於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,老畫家攀上牆,在牆上畫了一片跟老樹上同樣的葉子。隔天女畫家打開窗子,發現那片葉子在一晚的狂風暴雨中並沒掉下來,因此鼓勵她燃起了求生的意念,直到身體漸漸恢復健康。
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念的重要,心念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,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我們的「生老病死」的過程,所以要懂得轉念,念頭轉一轉,生命會更好,會生出更高的智慧。拜佛叩首,不但能讓我們的念頭沉澱轉化,還能藉由仙佛的靈光指引我們,絕對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。

v

四、拜佛的態度

(一)恭敬禮佛

拜佛是要恭敬讚佩仙佛慈悲的胸懷、偉大的德行。觀世音菩薩曰:「盡我形壽,遍度一切眾生,若有一眾生不得度者,誓不取正覺,若我於眾生未盡度之時,自棄此宏誓者,則我之腦願裂為千片。」地藏王菩薩曰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。」

(二)虔誠感恩

虔心跪在諸佛菩薩前,感念諸佛菩薩救苦救難之恩德。

(三)懺悔改過

真心真意在佛前懺悔,改過自新。愿懺文: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嗔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。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。」

(四)效聖法賢

效法聖賢仙佛的榜樣,自覺覺他,濟世渡人。

(五)去迷返悟

克除私心慾望,恢復清明本性。諸佛慈諭:「迷者墜落苦淵,悟者大化神聖。」

五、拜佛須具備四種功夫

(一)「誠」

拜佛要虔誠,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慚愧心、懺悔心、感恩心,那麼,在平常生活中就會很平穩、踏實。但是慚愧、懺悔不是要你打耳光、搥胸、頓足、磕響頭,這些都沒有用,因為煩惱不在耳光上,也不在胸部或頭上,而是在我們的心中。所以要用懇切的慚愧、懺悔心來拜佛;拜佛時,要感恩三寶,慶幸自己已經聞法學佛,心中便會平平靜靜、安安穩穩、妥妥貼貼的,沒有一絲一毫的情緒在內起伏、波盪了。真誠的心是可以感動天地神明的。

(二)「敬」

拜佛的意義,是建立在學習聖賢的所作所為,對人尊重、包容、慈悲。即使對一位沒有讀書的人、很貧窮的人也要尊重,因為大家的靈性都是從天來的,只是個人的因果不一樣,因緣不一樣,所以我們不能看輕任何人。蘇東坡跟佛印襌師,亦師亦友,常論佛法,有次兩位打坐結束,蘇東坡問佛印襌師:「我打坐的時候像什麼?」佛印襌師説:「哇!你的樣子像佛祖一樣很莊嚴,坐在那裡非常好看!」佛印襌師問蘇東坡説:「我打坐的樣子像什麼?」沒想到,蘇東坡卻説:「你那個坐相,像一坨屎。」佛印如如不動,一句話也不回,蘇東坡洋洋得意的回家,一五一十告訴他妹妹,他妹妹説:「佛印襌師心中有佛,看一切眾生是佛,看哥哥你也是佛。哥哥你看佛印像一坨屎,可見你心中有屎。」拜佛最大意義是要懂得尊重生命,尊敬大家,因為在佛的眼裡,是沒分別的。

(三)「柔」

拜佛是要學習諸佛聖賢柔软的心,柔軟心就是慈悲心。為什麼諸佛菩薩都素食呢?是為了培養柔軟慈悲的心。並不是説素食就會成仙成佛,如果是這樣,那牛馬羊早就成仙成佛了!我們來佛堂,所遇到的前賢,都很客氣,笑臉迎人,還給我們行禮鞠躬,如此也讓我們的心感到很平靜、很安祥、心中有一種溫暖輕鬆的感覺。有位點傳師説:「如果我們在世的時候,常常保持一顆柔軟心腸,那將來歸空身體也一定軟軟的。」在世的時候如果什麼事情都很計較,都很執著,喜歡胡思亂想,名利權勢放不下,在歸空的那一刻一定也放不下,怨嘆!可惜!我有那麼多的名利錢財怎麼辦?所以一定是「硬硬的」。所以我們來拜佛,就是要學習把心放開一點,看破一點,自然而然那個慈悲心就會展現出來。

(四)「順」

拜佛是一種修身養性,所以拜佛叩首的時候,一叩,一叩,順順的來,不急不徐。人一急,事情就處理不好,就亂了方寸,心思紊亂了,又怎能面對問題、處理問題呢?有句成語説:「欲速則不達」即此意。

我們來佛堂廟宇,就是以「誠靜柔順」的功夫來拜佛,相信透過此心拜佛,定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力量跟感應。

結語

>拜佛其實很簡單,只要我們拿出虔誠的心,清淨的心,柔軟的心,平順的心,拜佛一定有所收穫,有感應。而拜佛實是在效法聖賢仙佛慈悲為懷、濟世渡人的風範,故首先要修身立德,與人結善緣。透過改毛病,去脾氣,心念思想的改變,命運也會有很大的轉變;藉著為善行功,渡化有緣,生命的價值更不同凡響。佛堂如同天堂,是仙佛常聚集的地方,是有天命的佛堂。常來佛堂廟宇或家中佛堂叩首拜佛,就等於回到諸佛淨土之中。